脫貧三大難關 低薪失業危機浮現
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困日,家扶基金會應時於10月推出甘苦職人體驗,由海裕芬代言活動擔綱愛心大使,籲請民眾走進弱勢家庭生活現場,看見他們的困境並以行動支援、相挺。
根據家扶調查無政府福利身分的扶助家庭生活狀況,顯示非典型就業與未就業者佔60%,其中,59%是家中唯一的經濟來源;近70%月家戶收入不到3萬,多數就業曾遭受來自家庭照顧、技能不足與疾病困擾等三大難關,低薪與失業危機浮現,就業不再是脫貧保障。
肩挑病幼照護 高彈性工時成主流
家庭照顧是弱勢家長就業最大挑戰。家扶調查顯示,以非典型就業與未就業者來看,53.9%的家人有重大傷病、慢性疾病或身心障礙,必須定期回診。育有學齡前幼兒家長中,44.9%因沒有其他家人協助必須照顧孩子,無從就業。
此外,近年曾因照顧家人影響工作者中,非典型就業者近8成、未就業者近5成。顯見在缺乏親友或托育支援下,為兼顧子女、生病家人選擇高彈性工時的工作,如臨時工、兼職或派遣等成為弱勢家庭就業解方,不過卻也因此陷入低薪或收入不穩的困境。
疾病纏身技能不足 求職路更難辛
身處數位時代,職場變化快速,就業競爭力極為重要,但受制疾病困擾與技能不足影響,弱勢家長就業兢爭力向來不高。家扶調查發現,非典型就業與未就業者中,45%僅接受初等教育,自身患病者占近5成。過去一年中,未就業者33.9%因年紀大無法工作,28.4%因技能不足影響工作機會。
技能不足對非典型就業者的影響更高達77.3%。慧縈雙膝術後復健一年,才能勉強走路,卻因原在租屋處經營的麵攤老闆不續租,所以被迫停業,年邁又沒其他專長的她很難找到其他工作。祖孫三人靠著補助與親友物資接濟過活。想著正發育的孫子昊昊是國小籃球校隊,為補充他們的營養,慧縈曾養雞生蛋營生,同時拜託朋友協助蒐集資源回收物,讓她整理以後變賣賺外快。
支援弱勢家庭 助力困境中獲喘息
家扶指出,弱勢家長的壓力與焦慮,無形中也會影響孩子。弱勢兒少不得不在家長工作期間,補位完成家務、照顧生病家人、看顧年幼弟妹與指導課業。弱勢兒少常因過早承擔家庭責任,因此壓縮學習時間,同時也萌生儘早就業以改善家境的期望。
海裕芬指出,緊繃的琴弦最容易斷,疾病纏身、經濟困頓和家庭責任,讓他們看不到脫貧的契機。光靠家長咬牙苦撐實難擺脫困境,她請大家提供支援,無論是精神上的陪伴相挺,還是物資上的援助,每一分心力都能為他們的生活創造喘息機會。
甘苦職人親體驗 改變從認識開始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指出,曾有弱勢家長被貼上「不夠努力」的標籤。但實際走進他們的生活中,才會發現這些家長根本不是不願意,而是缺乏支援,獨力難以支撐困境,遑論脫貧。試想一位無法穩定工作的家長,日夜要奔波在多做幾份兼職上,只能不停在困境中打轉;家扶期盼藉由協同大家的力量為弱勢家長賦能,藉教育、能力建構,為下一代鋪路,讓孩子不必重蹈貧窮覆轍。
家扶甘苦生活節今年以甘苦職人體驗為題,推出線上小遊戲並串聯桃園、新竹、南台中、北台中、北台南、北高雄6地家扶中心,以弱勢家庭常見職業設計體驗情境,讓大小朋友深入認識弱勢家長工作樣態與高工時、低收入困境;改變從認識開始、助貧從小事著手,大眾支持推動生活照顧、急難救助、教育補助與能力建構計劃等活動,任何捐款都將助力弱勢家庭與兒少儘早看見可以改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