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儒釋道修養工夫 修持快樂幸福方向

圖左起主持人熊琬教授、與談人釋心傳法師蔡耀明教授、吳永猛教授、陳復教授。
儒釋道修養工夫論為今年首場公益人文系列論壇,由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接手慧炬機構主辦,台灣大專佛學校友聯合會、十方禪林、中佛會學術委員會與望年協會協辦,助力聽者吸取精華,一窺儒釋道堂奧修心養性找到自身幸福的方法。圖中為本次論壇與會學者。圖左起主持人熊琬教授、與談人釋心傳法師蔡耀明教授、吳永猛教授、陳復教授。圖 / 慧炬機構提供

2012年4月1日第一份以幸福為基礎的國際調查報告正式發行,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其中,有些並非經濟發展優等生的國家,人民幸福指數卻很高,顯示富裕不是活出幸福快樂的唯一原因。

台灣相較地球上其他貧窮落後或遭逢戰亂的國家,民眾應該感到更幸福才對;然而卻經常聽到有人精神空虛、生活不充實,憂鬱不快樂甚且成為不少現代人共同困擾的問題。

有人將此稱為另類文明病,社會上並有不少與禪修相關的課程大受歡迎,意味修養心性或許是當今社會標本並治,活出快樂的一帖良方。

有鑑於此,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3月10日下午2點起,在台大集思會館國際會議廳舉辦「儒釋道修養工夫論」論壇,用儒釋道修養的工夫做為療癒心靈的解方。論壇將由熊琬1教授主持,儒家陳復2教授、佛教心傳法師蔡耀明3教授、道教吳永猛4教授與談。

當今社會物質至上,儒釋道的修養工夫彼此會產生衝突或彼此加分?是很多人共同好奇並感興趣的話題。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表示,4位與會專家在論壇上將說明儒釋道修養的獨特理念與目標以及透過對話分享三者在修養工夫上的異同。

該會強調,專家雖都學有專精但當天並不論述深澳義理,而是著重修養工夫的「實踐」與方法深入淺出的分享。藉由對談,融入生活智慧,使聽者能自在走上個人心性修養的道路,在競爭忙碌的生活找到使生命安穩、生活品質提升的修養工夫,讓人生充實有勁、找到通往自身幸福的方向。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認為,生命有限若想要活出精彩人生,無法憑空得到,必須用心經營探索,如同努力工作才能換取薪資,不過,個人修養以及聖賢思想的哲理探求非一蹴可幾,若得專家指路必能事半功倍。

公益人文論壇系列,去年慧炬已成功舉辦3場,本次論壇是今(2024)年系列首場,由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接力慧炬機構主辦,台灣大專佛學校友聯合會、十方禪林、中佛會學術委員會與望年協會協辦。

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理事長夏允中教授表示,慧炬推廣佛學不遺餘力,活動受到喜愛並在校園流傳擴散,該會將承繼慧炬全力推展社會善知善行,在學術科研外,為社會大眾服務。

夏允中說,今年系列論壇同樣由專家爬梳個別浸淫多年的浩瀚中華文化,助力聽者吸取精華,一窺儒釋道堂奧,找到適時適切的方法修心養性。

從時間軸看,這次論壇是從21世紀倒返千百年的精神尋根之旅,與會者不妨拋開現代外衣牽絆,從內心「悟道」以獲得頓然解脫。本次論壇在企業與社會人士捐款贊助下,民眾參加無須費用即可報名

  1. 政大中文系博士,專研漢傳佛學與理學,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玄奘大學教授兼文理學院院長暨宗教系所主任、華梵大學教授兼佛教學院院長等。現已退休並紹繼父祖遺志,成立「果庭書院學會」發揚傳統文化。講授課程涵蓋漢傳佛教及傳統經學思想,如隋唐佛學、如來藏、中觀、唯識、華嚴、天台、禪學、荀子、韓非子、莊子等思想專題以及中國學術流變史、中國思想史等。
  2. 清大歷史系博士,現為宜蘭大學通識博雅教授,曾任該校博雅教育中心主任、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副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哲學、歷史與心理學,致力於陽明心學深入淺出的教學與傳揚,著有《王陽明帶你打土匪》、《聖人的丹爐》、《精靈的田野》等。
  3.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佛學所博士,現為臺大哲學系兼任教授、圓光佛學研究所兼任教授、蓮華學佛園研究所教授,致力佛教禪修的教學與推廣。專長為佛教解脫道哲學、大乘佛學、般若學、唯識學、如來藏學、佛教生命哲學。
  4. 文化大學法學博士,東山高中共同創辦人,曾任空大教務長、日本天理大學客座教授、文化大學副校長。現任慧炬雜誌社社長、空大管理與資訊系名譽教授。著有中國佛教經濟發展之研究、台灣民間信仰儀式、澎湖宮廟小法的功能等。

儒釋道修養工夫論-公益人文論壇

時間:2024.3.10 14:00-17:00
地點:台大集思會館國際會議廳
主持:熊琬教授
專家
儒家-陳復 教授
佛教-心傳法師蔡耀明 教授
道教-吳永猛 教授
洽詢:0920136358 許先生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