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Grok 摘要改寫
台灣是全球半導體與資訊電子產品供應鏈的重鎮,除掌握晶片這種戰略資源,廠商也在積極布局次世代的電池技術,尤其是固態電池(Solid-State Battery)可以提升安全性、能量密度與續航力,除面對目前的電動車與儲能市場,還有機器人與無人載具等軍工產業發展的需求。
根據2025年最新的產業動態,台灣固態電池業者強調產線建置、技術授權、國際聯盟與國產化策略,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商業化。以下我針對國內的輝能科技、格斯科技、鴻海集團的芯量科技、台塑新智能與愛國者綠能等業者,摘述這些個別企業的發展策略。
輝能科技
輝能科技(ProLogium Technology)是台灣固態電池產業龍頭,專注於全陶瓷氧化物的鋰固態電池,並強調「高導電率、可大規模量產且成本低」的三大優勢。2025年的發展策略,聚焦於突破量產與成本瓶頸,透過專利領先(如超流體化無機固態電解質技術)加速全球商業化。具體作為包括:
產線擴張:在桃園觀音啟用全球首座GWh級固態電池超級工廠,初期產能已達0.5GWh,預計可提升至2GWh級,並計畫在法國敦克爾克建歐洲基地,打造規模化的供應鏈。
合作模式:採「技術授權+策略聯盟+當地製造」架構,與歐美車廠(如賓士)和越南VinFast合作,聚焦材料到應用端的全產業鏈優化,預計在2027到2028年間,可實現1,000公里續航與10分鐘快充的目標。
市場目標:以電動車為主,成本希望較傳統鋰電池低兩成,並於2025慕尼黑車展展示其新技術,還有推動在越南、印尼等東南亞的布局。
格斯科技
格斯科技(GUS Technology)雖以軟包鋰電池為核心,但積極切入固態電池領域,除了專注電池材料的開發與創新(如鈦酸鋰及高鎳三元系統),還強調「連結在地、未來、國際」三大策略,目標將台灣打造成全球新能源電池研發製造中心。2025年其固態電池相關發展包括:
產線建置:在中壢興建GWh級超級電池工廠,鎖定無人機與AI 資料中心儲能模組的應用,並推動循環經濟與在地供應鏈。
技術聯盟:與中華汽車及日本車廠合作開發聚合物的鋰固態電池,在商用車的應用可提升能量密度與強化安全性;同時打入軍用市場像無人機的電池組,提供非紅色供應鏈的替代方案。
市場定位:學習台積電模式,以技術門檻高的軟包電芯為優先,結合大容量40Ah電池,能量密度超過300Wh/kg,並透過政府資源加速從半固態到全固態鋰電池的轉型。
芯量科技
芯量科技為鴻海集團全資的子公司,成立於2021年,專注固態電池的先進材料開發,提供從上游材料到下游電池組裝的全方位解決方案。2025年的策略,強調與國際夥伴互補,聚焦兩輪電動車作為切入點:
投資擴張:鴻海增資4.02億元,支持動力電池與新型固態鋰電池布局,展出半固態的鋰電池模組,確保高倍率、低溫升與安全性。
國際合作:鴻海集團與法國Blue Solutions 簽署MOU,結合Gen4 環境溫度技術,並且和Gogoro合作開發兩輪電動車用固態電池;未來也將透過EEA 架構與車用半導體整合,切入電動車市場。
市場目標:作為新進者,將先與電池製造商合作練兵,預計2030年前商業化,強調客製化性能和全球供應鏈整合。
台塑新智能
台塑新智能(Formosa Smart Energy)隸屬台塑集團,2025年積極推動全固態鋰電池在國內的開發,策略聚焦產學合作與試量產驗證,目標強化新能源生態系。最近的進展包括:
試產線建置:投資2.2億元與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合作,啟用全固態鋰電池試量產線,從電極/電解質製備到軟包組裝與檢測全流程落地;同時開發乾式電極技術,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
擴廠計畫:全台最大2.2GWh磷酸鋰鐵電芯廠完工,未來幾年將投入400億元建二期廠、模組廠與正極材料廠,涵蓋電池回收與應用微藻碳捕捉的負碳技術。
合作應用:與中華汽車合作電動商用車國產化,並建立電池產業閉循環供應鏈;而全固態電池將可解決能量密度與提高安全的門檻,加速動力電池的實用化。
愛國者綠能
愛國者綠能(Patriot Green Energy Technology)為2022年底從工研院衍生的新創,員工人數不到20人,背負長年投入固態電池研發的基礎,策略迥異於大廠擴產模式,強調「不蓋廠、專攻客製化與技術授權」,目標希望發展「電池界台積電」的代工模式。2025年發展重點包括:
技術核心:授權自工研院NAEPE(網狀聚醯胺環氧樹脂)技術,從樹脂類聚合物的鋰固態電池切入,可提升電動車用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與續航力,曾獲R&D100 Awards肯定。
市場策略:聚焦客製化應用,如電動車的電池解決方案,將可與鴻海、台塑合作來建構國產供應鏈;透過授權模式降低風險,且肩負國內廠商「去紅色供應鏈」的使命。
發展定位:從類固態起步,先解決里程焦慮與安全痛點,預計透過國際大廠的投資,來擴大在動力與儲能的相關應用。
趨勢與展望
2025年,台灣固態電池業者正面臨全球競爭,例如豐田、美國Quantum Scape與中國、南韓等國際大廠,不過,憑藉在地供應鏈與政府支持,如整合工研院(ITRI)等國家資源,將可促成產業從半固態到全固態鋰電池轉型,並且預計2030年可以達到商業化。
我認為未來的挑戰,主要在降低成本、產線重建與良率提升,市場機會則在機器人與無人載具的應用上。國內業者可採聯盟策略以強化台灣在亞太綠能轉型時,能持續擁有非紅供應鏈的獨特地位與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