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君臨 回應時代的幾項發問
全球正加速進入AI時代,百工百業用AI技術開路。這些機器人會「聊天」、生成式AI能代理「畫畫」、「寫程式」、「開車」、「掃地」;工廠的六軸機器人早就人機協作「組裝、上下料、搬運、檢測」;實體AI技術正主導讓更多人形機器人走入實體世界,進入我們的生活,甚至「陪伴」。
演算法懂得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但這些機器「人」抓得住我們的心靈? 真的在「理解」?是否會影響、甚至重塑我們的情緒、價值與意志?當更高端的AI技術與演算法出現;更全面滲入學習、醫療與人際互動時,人類需要的究竟是以更快的算力、科技接受、人機適應,還是自身更深的覺察?
三重奏 激盪可思可感可行新路徑
慧炬雜誌社表示,為回答這個問題,12/6日14:00–15:00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將與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共同以科技與心靈三重奏為題舉辦論壇,期望從AI、心理學與佛法不同視角跨域對話、交會共探,把以上這些待決的問號,透過集思廣益化為可思、可感與可行的路徑。
所謂的「三重奏」,不是三個平行領域間的各自獨白,而是形塑可以互相激盪的立體「三聲部」空間。 第一聲部在叩問AI技術的底層實相。會中將拋開擬人化迷霧,指出AI模型如何以數學結構與統計分布生成「似懂非懂」的輸出; 第二聲部從心理學、心智科學領域,有關「意識」、「注意」、「情感調節」的實證進行拆解。區辨人類心靈到底是受AI技術衝擊被慢慢形塑?還是科技決定論的產物?倫理的樣貌又如何「悄然」改變?
第三聲部則從佛法所談的覺性、空性、緣起與心識流切入,探究超越「是否有靈魂」的二分法,提出一套觀照與自我調伏的實修框架以及如何運用AI提供心智更寬廣的悠遊空間? 慧炬雜誌社強調,這不是一場替某種立場背書的「結論型」活動,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思辨旅程。
大師級與談人 譜三部音聲奏鳴曲
本場論壇4位大師級與談人皆一時之選,包括台大哲學系副教授耿晴1、台大理學院院長暨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葉素玲2、政大學務長應數系副教授蔡炎龍3、法鼓文理學院講師暨雲陽寺住持、西蓮學苑執行長釋法源法師4。由輔大宗教系助理教授林恕安5擔綱主持,將透過深化對談,共同譜出三部音聲的奏鳴曲。

台大佛學研究中心指出,與會者可以從論壇中逐步區分出:效率不等於洞察、資訊量不等於理解、演算法提供的陪伴並不等同被理解。尤其,當語言被校準,焦慮將相對減輕;當覺知頻寬被打開,使用節奏可能經重新編排。唯有內在穩定度提升,科技帶來的放大效應才不至失衡。
跨界思辯盛宴 席次有限即起報名
慧炬雜誌社表示,這場論壇不只是場學術交流,更是跨界思辯盛宴。與會專家將從不同角度,分享AI、心理學與佛法交會的見解,提供多元啟發與洞察;台大佛學研究中心期望,這次論壇能有更多年輕人參與並提出自己的問題與想法,藉由與大師級學者專家交流,找到自己的看法與路徑。活動免費報名,歡迎隨喜贊助。論壇席次有限,即起開放報名。瞭解更多資訊可洽詢電話(02)2707-5802 分機202、213或上網至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官網、慧炬雜誌社與中華慧炬佛學會社群。
--
1.耿晴, 台大哲學系副教授、現任台大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專精佛教哲學。聚焦唯識與如來藏兩大傳統以及唯識學與阿毘達磨傳統中的意識哲學。曾以《邁向波羅摩多的新形象:瑜伽行與如來藏佛教重溫》(Toward a New Image of Paramārtha: Yogācāra and Tathāgatagarbha Buddhism Revisited)榮獲第13屆中研院學術專書獎、專書《Buddhist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 Tradition and Dialogue》共同編者。近年除關心人工智能發展議題,同時致力挑戰東亞佛教延續千年的詮釋傳統,嘗試重新解讀《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1666號)與《楞伽經》。
2.葉素玲,台大拔萃、人文雙講座教授、傅斯年紀念講座教授、心理系終身特聘教授、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現任理學院院長,曾任心理系主任、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中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2019-2020年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會士、2023-2024年美國人文研究中心會士。曾獲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人員、傑出研究獎、台灣大學教學傑出獎等獎項。致力多種心理學議題研究,諸如視知覺、視覺與聽覺、觸覺等多感官整合處理、注意力與意識如何影響人類感知的世界、正向看老化、正念、溝通、幸福感、AI時代人類的獨特性以及如何擴展這些基礎研究的成果用到應用面,如對顯示技術、眼動設備及智能科技的應用研究等。
3.蔡炎龍,政大應數系副教授,現任政大學務長,專長代數幾何與深度學習。致力人工智慧與Python數據分析推廣教學,並在人工智慧學校、產業界、學術界受邀演講與分享。曾獲政大最高教學榮譽「仲尼獎」,主持多項生成式AI與教育創新計畫,致力將AI技術轉化為跨領域學習與社會實踐力量。著有《少年Py的大冒險》系列、《成為Python數據分析達人的第一門課》與《成為Python AI深度學習達人的第一門課》。課程與工作坊涵蓋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大型語言模型、生成式AI、AI Agents及其倫理議題,積極探索AI與人類意識、社會文化間的關聯。推動AI素養,同時關注如何以佛法與人文視角思考AI對人類心靈與社會的啟發與影響。
4.釋法源法師,美國紐約大學控制工程碩士,曾任陸軍中校、中科院助理研究員,跟隨惠敏法師出家,現任法鼓文理學院講師、雲陽寺住持、西蓮學苑執行長等。具備佛法與科技雙重背景,常年關注AI發展,尤其對AI發展的信任擔憂與倫理問題多有著墨,提倡將佛法的覺性慈悲力量,導入並指導AI技術發展。
5.林恕安,現任輔大宗教學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中觀哲學,聚焦清辨論師對緣起、探討二諦與佛教邏輯間關係。博士論文獲欽哲基金會傑出佛學博士論文獎(亞洲區),參與美國UMA藏語研究所(UMA Institute for Tibetan Studies)研究與翻譯工作。近年,研究領域擴展至宗教與療癒、宗教與人工智慧交會,並曾主辦相關國際會議;擔任《宗教與AI》論文集主編,持續關注佛教如何回應現代處境。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