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一帶的亞馬遜雨林素有「地球之肺」美稱,在巴西濕潤空氣中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30)揭幕。在全球氣候治理與永續發展歷史中,巴西總承載著希望與實踐的力量。自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以來,全球氣候治理的歷史洪流至今已流淌超過30多年。
遙想當年峰會帶出的里約宣三公約: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生物多樣性公約(CBD)與防治沙漠化公約,嚴然成為現今踐履地球永續發展的重要框架;接著2012年里約Rio+20高峰會則提出綠色經濟與永續發展目標,聯合國並發佈我們共同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地球永續行動藍圖。
時序來到今年,世界在氣候行動與永續理念上,已經走過一段漫長曲折的路。此刻,11/10日在巴西貝倫開議的COP30,不僅承載著歷史;也承載對未來的期許,聚焦亞馬遜地區的永續發展,同時強調全球合作與地方行動的結合。
巴西政府所提出的全球自定貢獻(GDC)概念,如同一張宏大的地圖,從談判走向實踐。將城市、企業、青年與原住民的自主減排承諾與氣候行動納入,打破傳統國家層級的界限(NDC),強調集體行動的重要性。
會議期間的討論議題,從城市發展、水資源、廢棄物管理,到循環經濟、生物經濟、科學與人工智慧,正跨領域討論並合作激盪共探無限可能。其中,水資源韌性策略將歐盟智慧帶入亞馬遜,如何在水資源短缺與能源需求間找到平衡;如何將循環水經濟與公平供水納入地方政策,均攸關能效與社會公平。
那筆1,250億美元的熱帶森林保護基金,更像一道希望之光,吸引公私部門投資森林保育,減緩碳排放,也鼓勵清潔能源取代傳統燃料,降低對森林的依賴,讓能源與自然和諧共存。
COP30雖不是單純的能源會議,但能源脈絡貫穿其中,尤其全球自定貢獻讓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提交能源減碳承諾,可再生能源的提升、燃煤與化石燃料的減量、能源效率的改善,都成為衡量行動成效的直接指標。
行動議程則鼓勵能源轉型投資,推動低碳基礎建設與電動出行方案,甚至,建立碳交易市場,將一切承諾轉化成經濟動力;主題日中智慧電網、氫能、低碳燃料、工業與建築能效以及智慧城市能源方案等,也都與能源轉型緊密相連。
亞馬遜雨林,這片擁有超過3百萬物種的地球之肺,過往曾因伐林、焚林使得排碳量高過吸碳量,但它依然是人類對抗氣候變遷的希望所在,COP30將這片森林與全球能源政策連結,透過森林保育、碳市場等,推動減碳行動。
COP30開議,全球聚焦氣候變遷實踐-1.50C碳預算的目標,僅剩3年8個月,當與國際代表、企業領袖與科學家齊聚一堂,每個承諾、每次討論、每項策略都在構築能源轉型的未來與契機。
COP30不僅是一場會議,更像一部正在書寫歷史的章回小說,講述著全球如何在氣候行動中找到平衡;如何將能源、森林與社會編成永續未來。在這推動全球永續的幸運之地,相信能再次見證巴西貝倫成為推動全球氣候承諾與創新能源轉型的重要舞臺與關鍵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