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史記:比亞迪本紀與新能源車發展

陳勇全,產業顧問、電池工作者,致力于推廣電動賽車與STEAM教育。現任合春國際(股)董事長、浩永國際(股)執行長,曾擔任耐能電池(股)副總經理、高頻企業(股)技術經理、美國Leviton Manufacturing Company策略技術部突波保護材料開發計畫主持人和專案經理。東海化工畢業、美國南加大材料科學碩士和工程師學位,台灣先進電動載具協會創會理事長、美國慈濟分會志工。圖 / 陳勇全

超越特斯拉 全球新能源車製造商

比亞迪(BYD)成立於1994年11月,總部在廣東深圳,根據該公司官網顯示業務橫跨汽車、軌道交通、新能源與電子4大產業,同在香港、深圳兩地上市,列名世界500強企業。

其中,比亞迪汽車(BYD Auto)於2003年成立,是中國民營汽車製造商龍頭,和BYD相同,創辦人都是王傳福。比亞迪汽車主要生產電動汽車、公交車、卡車、電動自行車、叉車與動力電池;主力產品包括純電動車(BEV)和插電混合動力車(PHEV),2022年3月後不再生產燃油車。

比亞迪算是總部設在中國的跨國企業,2024年超越特斯拉(Tesla)成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汽車製造商。 比亞迪以其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勢,特別是開發出安全可靠的刀片電池和e平台3.0,在全球電動車市場具有強大競爭力。

拓展海外 台灣只是潛在發展機會

目前比亞迪汽車尚未在台銷售,不過傳聞已由太古集團取得代理權,預計透過旗下子品牌騰勢(Denza)進入台灣市場,最有可能在明(2026)年引進電動7人座MPV等車款。

做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領導者,比亞迪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台灣只是潛在發展機會之一。目前,市場預估比亞迪今年全球銷售銷量為500萬輛。其中,400萬輛來自中國內需市場;100萬輛則來自海外銷售。

超越BMW與福特 馬斯克笑不出來

2024年經理人月刊報導指出,2011年時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受訪時,嘲笑中國電動車公司比亞迪根本不是對手,不認為他們的產品有多好,甚至要先確保比亞迪不會在中國倒閉。

10多年過去了,現在馬斯克笑不出來了。 2023年第四季,比亞迪的純電動車銷量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市值也躋身全球10大汽車製造商,並同步超越BMW與福特等傳統車廠。

崛起三主因 看好與豐田並駕齊驅

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勁敵,該擔心的其實不只特斯拉。更殘酷的問題是比亞迪已經威脅到美國的汽車產業。根據紐約時報指出,比亞迪不但已經成為全球最暢銷的電動車品牌,並且預計在2030年將與全球最大的豐田汽車並駕齊驅。其他美國媒體甚至說,中國已取代底特律成為全球汽車業製造中心。

個人認為比亞迪所以會成功,主要打著高CP值並鎖定中低價客群,因此能迅速崛起成電動車新霸主。《Nikkei Asia》就曾提出,成本低廉、龐大垂直整合鏈與來自中國政府的政策補貼是比亞迪迅猛崛起三大主因。

策略奏效 將毀滅性打擊美國汽車

比亞迪創辦人王傳福是做電池起家的,2000年,我在耐能電池的客戶RadioShack就曾親自訪廠,當時因為看到都是用手工製作電池遲不敢下單;沒想到現在比亞迪已能自己生產刀片電池和汽車零件。尤其,鎖定中低價位客群的策略使其能掌握成本優勢,對事業拓展發揮很大作用。

最近,美國製造業聯盟(Alliance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發布的報告指出,「比亞迪汽車能賣得這麼便宜,是因為背後有中國政府資金支持,一旦進入美國市場,可能會為美國汽車產業帶來毀滅性打擊。」

今年1月,以前不把比亞迪放在眼裡的馬斯克也坦言:「中國車商可能在沒有貿易壁壘的情況下,摧毀全球競爭對手。」如果比亞迪的電動汽車足以撼動美國甚至全球車市,那麼除了價格戰還會有哪些優勢?

美國工程公司 Caresoft Global 拆解30多輛中國電動車後,發現比起小鵬和蔚來等汽車品牌的產品,比亞迪贏在車身結構、電池和零件,且從設計到製造精簡、高效率,品質更出乎意料的好;加上售價不到1萬美元, CP值非常高。

歸功海外市場助攻 今年將達兩成

比亞迪的成長還要歸功海外市場的助攻,去年總銷量超過300 萬輛,其中光海外市場就占一成,今年預估更可來到兩成。根據CNBC報導,由於中美貿易戰延燒,歐洲市場政策未明,所以比亞迪已把目標放眼新興市場,並在泰國、巴西、印尼、匈牙利和烏茲別克設廠。

比亞迪的策略是選擇到汽車業發展相對較弱的國家布局,因為這樣受到的政治阻力比較小。里昂證券分析師馮曉以泰國為例指出,比亞迪到泰國設廠後,在當地極受歡迎,甚至已開始擠壓豐田的市占率。唯豐田在泰國燃油車市場仍保有領先地位。

供應鏈壓力測試 壓榨式成長邏輯

當比亞迪推出平價的入門車款,表面上看來又是中國製造的再一次奇蹟,實者是供應鏈的一場全面壓力測試。在激烈價格戰中,供應商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除每個月降價與超過半年的帳期,甚至,還要接受來自汽車製造商的實地審計與成本揭露。

比亞迪這套「壓榨式成長邏輯」背後,已非單一企業的競爭策略,而是場橫跨產業結構、政策監管、金融操作的產業縮影。華爾街日報指出,比亞迪近年慣常使用「迪鏈(D-chain)」這種由集團金融子公司發行的電子借據,做為付款方式。雖是「合約開票、有帳可查」的合理作業,但這筆帳往往要等6-8個月才能變現。

因此,供應商通常得先承擔原料、製造與人事成本,再把「欠條」轉賣給銀行或中介換取現金。只不過,這筆錢通常還得打折,至少損失幾個百分點的面值。對資金週轉本就緊張的汽車供應商而言,等同變相加重營運成本。

一將功成萬骨枯 功名媲美馬斯克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比亞迪不僅有中國政府的資金支持與來自供應商的共體時艱,我認為創辦人王傳福功不可沒,這就像台積電的成功要歸功於前董事長張忠謀的深謀遠慮,或如郭台銘建立鴻海帝國的雄心大志。

王傳福出身貧困,自幼父母雙亡,幸好有哥嫂做小生意資助他學業,才得以透過教育改變命運。他從中南礦冶學院畢業後,本有意早點就業以緩解經濟壓力。不過,在家人表達支持他繼續升學後,王傳福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攻讀碩士。

由於王傳福成績優異,畢業後留校參與鎳氫電池研究,奠定他未來在電池領域發展的基礎。1993年,王傳福加入研究院在深圳成立的電池公司並擔任總經理。王傳福在累積企業經營和電池生產的實際經驗後,毅然辭職放棄鐵飯碗,在深圳創立比亞迪,從此開啟他波瀾壯闊的新人生,過程可說不亞於特斯拉的馬斯克。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