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專家匯聚 共商海龜保育行動
海保署與中華鯨豚協會揪團跨越太平洋,共同守護海龜。自9/30-10/2日為期三天展開亞洲海龜保育會議暨工作坊,並首度在高雄與小琉球登場。這場由 NGO 首次發起的國際會議,共有來自環太平洋 8 個國家、超過30位頂尖海龜研究學者與會,推動跨國合作,建立守護海龜的國際網絡。
本次會議議程涵蓋多個核心主題,包括海龜產卵棲地管理、救傷與收容、個體辨識(Photo ID)應用、覓食棲息地青年龜研究、社區參與和保育行動。其中,活動亮點有日本海龜協會會長松澤慶將博士的海龜保育的合作、挑戰與傳承專題,就近分享日本多年推動國際交流與科學研究的經驗,為臺灣與亞太地區保育工作注入新視野。
臺灣研究起步 青年世代共同參與
本次會議同時也是2025國際鯨豚和海龜高峰會系列活動的一環,中華鯨豚協會將與香港城市大學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合作,於9-10月接力在臺港兩地輪流舉辦,促進經驗交流。

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指出,該會自成立以來除推動友善賞鯨也建置全臺唯一的鯨豚與海龜綜合救傷中心,並與各地合作設置救援站,提升緊急救護能量。近年完成數十起鯨豚與海龜活體的擱淺救援,展現 NGO 在海洋保育上的關鍵角色。
不過,曾鉦琮認為,相較其他地區臺灣雖然經常可以目擊海龜但相關研究仍在起步。期盼藉由這次國際會議,讓更多青年學子與研究人員深入了解海龜生態,並投入未來的保育研究。
揪團亞太 完整建構海龜保育架構
海保署長陸曉筠指出,2024年公布的海龜保育計畫,核心目標在使臺灣周邊海域成為覓食海龜的庇護所,並保有健康穩定的產卵族群。近年,海保署已逐步落實多項行動,包括在產卵沙灘推動光害改善、生態路燈更新、營造友善棲地;長期進行蘭嶼、小琉球、望安等地產卵母龜監測,同時啟動南沙太平島生殖生態調查。

其中,更建立「誤捕回報獎勵制度」推動漁民加入意外捕獲通報;目前全臺設置5處海龜救傷中心,發展救援、醫療與長期收容機制並透過衛星追蹤持續掌握洄游動態。目前臺灣已逐步建構起完整的海龜保育架構。海保署強調,臺灣只是海龜洄游路徑中的一環,唯有整個亞太地區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守護海龜的未來。
跨國護海龜 臺灣成資源分享節點
海保署強調,海龜生命史漫長,橫跨大洋洄游、覓食與產卵等不同階段,必須透過沿途國家協力合作,才能有效建構完整的保育網絡。臺灣近年積極發展 Photo ID 個體辨識,逐步建立個體資料庫,未來可望透過資料共享,成為亞太地區的重要節點,推動更多人加入海龜保育行列。
尤其,臺灣未來將持續深化研究能量、推廣教育、推動資料共享,積極成為亞太區域的資源分享節點。此次會議不僅是一份榮耀,更是一項使命,期待與各國攜手努力,建構跨國合作網絡,共同守護海龜與永續海洋生態。
延伸閱讀
- 防堵珊瑚殺手 突棘行動清除棘冠海星
- 海委會師培海洋素養 百餘教師聚臺大
- 馬祖雌光螢保育 金海濤摘頂尖永續長
- 墾管處x明台產險 復育墾丁海洋生態
- 健康海食 大戶屋百八魚場推挪威海產
- 小Z的星際之旅 用繪本傳遞海洋永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