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中經院PMI記者會提到的不均衡復甦,正體現在凌亂的2025軌道上,根據本(9)月公布的製造業PMI指數,半導體AI相關產業依舊熱火朝天,反觀傳統產業卻是哀鴻遍野。
不少學者認為,台灣傳統產業的窘境是因面對美國關稅逼迫,卻又無法加入主要的自由貿易協定造成,例如無法加入涵蓋全球30% GDP與人口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該協定自2022年1月1日生效以來,10年內大部分商品關稅將降至 0%。
然而,在美國關稅與區域經濟圈孤兒夾擊下,真成為台灣持續陷入政經窘境的主因? 筆者認為有其影響,不過,實際上應是「微笑曲線」的錨定出了問題,微笑曲線的底端--製造是台灣起家厝,兩端的RD與市場則需持續累積與精進。
過去,台灣的對手都是開發中國家,將擅長的強項「複製貼上」發揮到極致,經濟上表現得不錯,正是源自企業韌性;如今,成長停滯是源於長期沒有研發與市場,所以當對手從開發中國家轉成已開發國家時,沒有配套的產業政策轉型引導,仍靠單打獨鬥,加上落後國家急起直追,兩相夾殺因而失去該有的生存空間。
其實,在我看來,中國也遇到一樣的問題。中國大陸龐大的經濟體,過去以來一直以廉價勞工賺取外匯當做經濟發展軸線,所以當美國反中勢力起動時,就一再衍生出如今因產能過剩等問題所造成的持續內捲。
台灣GDP有 27兆,約1/5的加州;1個俄亥俄州的GDP,但出口竟佔台灣GDP的70%;回頭看看鄰近的主要競爭對手,其中,南韓出口僅佔GDP 的50%、日本佔約20%,至於中國,出口佔GDP的比重約為17-18%,由此,台灣面臨的窘境並非完全是「地緣政治」、「供應鏈重組」的問題而已,更根本上的問題,恐怕是因產業並未隨著GDP增長與時俱進,完成必要的同步轉型與升級。
我們不妨先看看歐盟小國荷蘭的情況,根據中央統計局(CBS),純以出口帶來的經濟貢獻,出口營收約佔GDP的29%或以出口商品和服務總值計算的69%。若從更廣義來看,荷蘭出口商品和服務佔 GDP的比例幾達93%,這其中包含出口與再出口價值總合,由此可見,台灣企業仍以實體商品出口為主的策略,需要修正。
大型國家經常靠「垂直整合」,就是用所謂一條龍的方式整合資源,所以策略的擬定與管理是關鍵也相對重要,此時領導英明國家就能大展鴻圖,反之則將一事無成。回頭看台灣的產業結構,多數是中小企業,所以強調市場分工,過去幾年「垂直分工」已經成為台灣企業製造獨有特色,其中,垂直分工的重點在協作與效率,因此透過市場機制篩選,選擇供應商成為重中之重。
臺灣因為以中小企業為主,所以容或有單一企業因績效表現不佳離開市場,通常並不會影響大局;政府也不會因大到不能倒的考量過度干預,因此,對市場而言,企業的離開某種程度看來反而是資源的釋放,讓更有能力的企業接棒往前。
所以,在我看來,臺灣企業都屬暫時性資源且由市場決定其生存。同時,因為歷經73年來的全球化自由市場淬鍊,造就出獨一無二的企業韌性,也完美詮釋了以供應鏈發展出的產業生態以及獨具的市場特殊競爭力。
這些能耐,使台灣在過去全球化世代的競爭環境下,企業無往不利,總體產業的績效與競爭力可從出口持續大量增加與外匯累積攀升窺知一二,也同步迎來所謂的「貨出得去、錢進得來」的高光時刻。然而,當初市場上的資優生,如今面臨中國帶動的產業內捲與美國關稅夾殺,除半導體AI相關產業外,不少產業顯得進退失措,甚至無所適從。
筆者回顧產業演化過程,主要在指出當前「窘境」並非全然是「地緣政治」或「供應鏈重組」所造成,更多是植基於長期該轉未轉的體質,沒有做好準備的結果。當全球政經持續向右轉,保護主義等因素正好打到我們致命的罩門;當客戶看不見價值就會看價格的慣性下,台灣眾多的企業如何在夾殺中「剩」出,正考驗著政府與企業的智慧。
延伸閱讀
- 全球保護主義再起 突圍裂縫經濟解方
- 政治向右轉:全球供應鏈變革新挑戰
- 政治向右轉 4:永續風險與韌性經營
- 鄧白氏樂觀指數 全球降臺灣逆勢回升
- 出口關稅影響 鄧白氏白皮書量化指路
- 上半年進出口大放異彩 雙創歷年新高
- 出口連18 月成長 全球經濟成長持平
- 五月出口歷年新高 資通視聽產品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