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林佑昇助攻6G 國研院獎特優設計

暨大電機系教授林佑昇偕同研究團隊榮獲今年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優良晶片遴選特優設計奬。林佑昇目前為暨大電機系特聘教授,名列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圖 / 暨大提供

國研院優良晶片遴選 特優設計奬

國研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2025優良晶片遴選日前揭曉,暨大電機系教授林佑昇研究團隊與博士候選人黃仲達榮獲「特優設計奬」。暨大指出台灣半導體中心每年都會藉此表揚國內學術界在積體電路設計與研究有傑出表現者。其中,特優設計獎是這項遴選中的最高榮譽。

林佑昇2001年從台積電轉入學界,加入暨大電機系後曾任電機系主任、暨大研發長,目前為電機系特聘教授,名列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暨大電機系主任郭耀文說,這次團隊利用增益提升注入換衡器與雙重線性混波技術,進行除四注入鎖定的除頻器研究,憑藉這項K/Ka頻帶低軌衛星通訊(SATCOM)用戶終端收發機的關鍵研究脫穎而出,贏得殊榮。

郭耀文說,平時林教授在研究、教學、服務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傑出;在論文發表、專利數量、研究計畫執行甚或指導學生的人數,都無人能及,屢獲教學優良獎,指導的專題與研究生也經常在各類競賽屢傳佳績,這次獲獎實至名歸。

雙重線性混波 K/Ka QVCO痛點

這項研究聚焦在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氮化鎵/砷化鎵(CMOS-GaN/GaAs)異質整合收發機的最佳化設計。傳統四相位壓控振盪器(Quadrature Voltage Controlled Oscillator, QVCO)在K/Ka頻帶,存在頻寬窄、輸出功率低、相位雜訊高、功耗大的問題與痛點。

暨大電機系主任郭耀文說,暨大電機系持續擴充各類教學研究設備,為師生提供良好研究環境,圖為學生學研作業一隅。圖 / 暨大提供

林佑昇指出,問題根源在傳統依賴的三階非線性技術產生相對較弱的四相位輸出訊號。為解決這些挑戰,團隊創新提出除四注入鎖定除頻器(ILFD4),我們利用訊號強度更高的雙重線性混波技術,產生相當於雙重QVCO、更強的八相位輸出訊號。

兩項顯著性成果 助攻6G通訊發展

具體來說,這項研究至少取得兩項顯著成果與應用潛力。首先,團隊提出的增益提升注入換衡器,相較傳統的換衡器提升6 dB;其次,在輸出訊號強度與效能提升上,團隊用的雙重線性混波技術,也較傳統三階非線性技術提升輸出訊號強度10 dBm,大幅提升寬頻、相位雜訊與功耗表現。

暨大表示,林佑昇提出的ILFD4技術,不僅可做為收發機所需的高性能QVCO,還可用於需要八相位的高階調變/解調或用為頻率合成器回授迴路的第一級除頻器。這項創新技術對低軌衛星、5G以及未來6G通訊的發展均至關重要,有助實現陸海空天全覆蓋的通訊願景,填補5G在偏遠地區的不足,為全球通訊帶來革命性進展。

暨大電機師資堅強 具強大競爭力

暨大校長武東星指出,電機系擁有16位專任教師,研究領域涵蓋硬體與軟體,前者如材料製程、元件、奈米技術、生醫感測器、電路設計、天線設計;後者如聲音影像訊號處理、無線通訊、無線網路技術、自走車無人機控制等,目前全校更廣泛導入機器學習與AI技術。

暨大校長武東星指出,電機系目前有16位專任教師;全校並更廣泛導入機器學習與AI技術;每年都會舉辦碩士班、學士班專題競賽,憑藉學用合一為學生專業扎根,圖為去年電機系專題競賽一隅。圖 / 暨大提供

郭耀文強調,特聘教授林佑昇與暨大電機系全體,堅強的陣容師資成為該系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堅實後盾,除系辦致力提供高效後勤支援,簡化各項行政流程,使師生更能專注在學術研究與創新發展。豐富多元的課程選修,更為學生奠定扎實的專業基礎,未來無論升學或就業都能具備強大競爭力。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