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職業命運的時代 AI海嘯來了
想想看,在清晨的工地上,當鋼筋的碰撞聲漸被機械手臂的嗡鳴聲取代;當辦公室內,財報正通過自動生成系統,直接飛向決策層的螢幕,當......。由AI掀起的就業海嘯,正從生產線席捲到高端職場,「藍領白領都在顫抖」。
黃慕賢說,「這不是末日預言,而是真實發生的情景,而且是進行式。」應邀到大學擔綱特邀AI講師,他站在智能教室投影幕前,已經不只一次提出這樣的警示。這位在全球AI浪潮中浮沈20年的技術先驅,能用4國語言切換演講內容,正在為現場企業家描繪AI震撼職場未來的場景。
靠批判思維與創造力 找競爭優勢
黃慕賢邊擦拭著咖啡杯,眼神中帶著些許憂慮的說,上周他還在笑談「AI豆腐」這個荒誕的營銷術語,但隨即感到脊背發涼。這位參與過IBM首批AI決策系統開發的工程師察覺,生活周遭越不了解AI的人,越在聚光燈下狂論AI,甚且,市場早已出現純靠AI概念炒作的空殼公司。
黃慕賢說,現在人想贏在起跑線,想提前卡位,但真正決勝地在終點線上;當AI掌握基本常識後,人類還能倚重的競爭優勢,其實就剩批判思維與創造力。
黃慕賢向家長鄭重呼籲,別讓14歲以下的孩子接觸AI。孩子需要家人的愛,太早用這些技術刺激大腦的發展,形同揠苗助長。這個令人震驚的忠告背後,其實是黃慕賢30多年跨國職場洞察的結晶。
懷抱使命文化魂 橋接東西新文明
黃慕賢的人生軌跡,其實如同AI進化簡史。他13歲隨父母移民中南美洲,輾轉在4國語言的夾縫中成長;19歲到法國讀大學,隨後取得法國馬賽理工碩士,後來再到奧爾良大學讀博士,研究領域與專長是AI與語言處理。

他的職場生涯也像科技版的「功臣列傳」,從IBM研發工程師到GEMALTO跨國通訊界的IoT 研發中心主任,最後放棄百萬年薪回台灣。目前,他游走台南、東吳、元智等多所大學,為大學與碩博士生講解生成式AI的底層邏輯。閒暇並在救國團開設AI應用課程,用生活化的AI,讓銀髮族理解技術本質。
他懷抱使命,黃慕賢說,要讓台灣在AI戰國時代,保有自己的「文化魂」,於是工作之餘,一手創辦出版社Vrai Coeur,將東方哲學典籍譯成法語、西文與東歐語言,借AI技術橋接獨特專屬的東西文明對話。
放下焦慮 學會AI展現更好的自己
黃慕賢強調,當AI開始撰寫論文、設計建築、診斷疾病時,人類需要重新定義競爭優勢。在最近一場演講他說,未來10年,那些在藝術、倫理、人際情感領域有過建樹的人,一旦學會AI技術,將會成為終極寶藏,讓自己更加發光發熱。
站在智能時代的分水嶺,黃慕賢給職場工作者的建議顯得既冷靜又充滿溫度。他說,與其焦慮被AI替代;不如腳踏實地學會用AI,以更好展現自己的才能。同時他提醒,千萬不要小看自己。畢竟,例如AI雖然能「寫」詩,但永遠不懂詩中鄉愁的重量,依此類推,在百工百業的許多地方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