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釩液流園區 太電開啟綠能新篇章

首座釩液流園區 太電開啟綠能新篇章
太平洋電線電纜與工研院合力打造全台首座MW級釩液流儲能系統,圖為台南六甲院區案場全景。圖 / 太電提供

全台首座 MW級釩液流儲能系統

因應國際2050淨零排放浪潮,台灣綠能轉型腳步越來越快,尤其,在新型儲能技術應用上邁出關鍵一大步。其中,由太平洋電線電纜公司參與的工研院台南六甲院區釩液流儲能案,成為全台首座MW級釩液流儲能系統。

該案於去(2024)年10月底竣工,完成後並經為期2個月的長期運行驗證,投入場域內使用,不僅是綠能業重要合作項目,也是當前台灣最大且經長時間儲能技術驗證通過的系統與示範園區。不僅是傳統儲能技術的新突破,同時展現出今後永續能源發展的無限潛力。

儲能效益提高 削峰填谷最佳示範

這套釩液流儲能系統就位在工研院六甲院區太陽能發電場旁,以南部充沛的太陽能資源,提供儲能示範場域綠電使用。隨著太陽能發電量提升,如何有效儲存並穩定供應能源,蔚為重要課題,這次太電導入日本住友電工長效型釩液流儲能技術,與工研院聯手打造1MW/2MWh儲能系統,不僅能提高儲能效益並能極大化利用太陽能的發電量。

工研院六甲院區太陽能發電場,以南部充沛的太陽能資源,提供儲能示範場域綠電使用。圖 / 太電提供

六甲院區這套系統最大輸出功率可達1MW,依場域負載可提供2-4 小時放電,具長效、高安全性與穩定儲能的能力。當太陽能發電量過剩時,可將多餘的電能先儲存起來,到用電高峰時再釋放,或搭配時間電價以削峰填谷方式,解決傳統能源系統無法進行需量反應調度使用等問題,大幅提升能源使用的穩定性,為台灣能源自主、綠能發展提供最佳示範。

長效低噪安全 超越傳統接軌國際

釩液流創新技術具有長效儲能等多項優勢,與傳統鋰電池儲能相比,擁有2-8小時長效放電容量、廿年使用壽命且維運成本極低。歐美各國近年鼓勵投入長時間儲能技術研發,目標希能提供10-100小時可靠電力;同時評估搭配具24小時永續發電的水力或風能等再生能源電力,以有效移轉並盡用再生能源電力。

全台首座MW級釩液流儲能系統,以模組化的陣列排佈。圖 / 太電提供

太電公司動力系統事業群總經理張志剛指出,釩液流長效儲能系統不會有熱失控風險,環境噪音低不會干擾周邊社區;高效運轉下仍可兼顧環境和居民生活安全與品質。他強調參與這項具創新意義的合作很榮幸,並能為台灣綠能轉型貢獻力量。

長時間儲能國產化 在地生產使用

太電表示,這次與工研院合作建置1MW/2MWh 釩液流長效儲能系統,技術團隊一開始先投入人力學習,從基座土建到系統完成設置並運行,全程投入並累積許多寶貴經驗,已成為國內釩液流電池系統建置與運維的經驗團隊,今後將與工研院進一步在長效儲能系統進行深入合作,藉由工研院的技術創新與專業能力,投入長時間儲能市場,助力台灣能源轉型。

太電經由本專案也與日本住友電工簽訂技轉合約,協助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國產化,真正做到在地生產、在地使用,降低成本並提升競爭力;此外,為因應碳費開徵、掌握用電大戶市場商機,太電楊梅廠今年完成1MW/3.5MWh全釩液流長效型儲能系統,大溪廠也完成另兩套室內型與室外型全釩液流電池系統,搭配廠區內太陽能綠電,總輸出將達2MW,放電時間可高達6小時以上。

以創新永續為核心 做出更大貢獻

太電指出,本次藉由和工研院綠能所合作,見證台灣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揮領先地位。隨著長效型釩液流儲能系統的順利運轉,台灣的能源系統將更加智能安全與穩定可靠,同時也能提高電網韌性,為綠能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張志剛強調,多元化綠色能源發展是因應氣候變遷挑戰、促進永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太電對未來充滿信心,並將繼續以創新與永續為核心,向前邁進。本案雖面臨諸多挑戰但在技術持續精進與政策支持下完成,相信綠能在未來全球能源結構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太電也將在此次成功經驗驅動下,持續推動綠能長期發展,為全球永續轉型與能源永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