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臺灣生醫產業營業額已突破7,500億元,顯示出台灣生醫產業的規模及競爭優勢持續擴大,發展潛力不斷上升;2025年,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結構及健康照護將迎來巨大挑戰,應用智慧醫療科技成為重要關鍵解方。
兩款機器人 助臺廠搶攻全球商機
技術司昨(5)日在2024醫療科技展科專成果主題館,瞄準智慧醫材、數位療法、精準檢測、植入式醫材需求,展示由工研院、金屬中心與生技中心3大法人14項前瞻醫療科技,其中特別展出軟性管狀醫療手術機器人系統、智慧空氣採樣機器人兩項機器人技術,相關成果有望提升我國智慧醫療產業競爭力、建構完整供應鏈,協助臺廠搶攻全球商機。
軟性管狀醫療手術機器人系統,可助醫師以內視鏡進行肺部微創手術時,自動生成肺葉地圖、規劃導航,快速抵達病灶位置、精準下刀,具有AI輔助導引、即時觸覺回饋、適用多科別及適應症等特色。
智慧空氣採樣機器人鎖定生技醫藥場域開發,一體成形為國內首創,不僅能採集比PM2.5更微小、更不易捕捉的細菌,也可客製化打造「智慧環控即時地圖」,用紅黃綠三色燈號,判別汙染區域一目了然,自動採樣還可省下3-4成人力,目前正與達明機器人展開合作。
健康臺灣 助產業邁向生技高值化
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指出,當勞動人口短缺,智慧機器人的照護或醫療應用倍受關注,根據市調機構Market & Markets報告顯示,全球服務型智慧機器人市場正快速增長,2026年產值將達350億美元,在醫療照護領域,預估將超過300億美元的規模,凸顯智慧機器人在生醫領域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這次展出的智慧空氣採樣機器人鎖定生技廠房,期盼協助業者緩解人力缺乏、交叉汙染等風險,更重要的是正攜手達明機器人投入合作,助產業邁向生技高值化進而提高臺灣智慧醫療產業競爭力,共同打造健康臺灣。
空氣採樣機器人 更省力精準智慧
國內醫藥生技製造工廠的產線持續邁向自動化,不過工廠的環境品質監控,多仍仰賴人工採樣,容易有數據漏洞及交叉汙染的風險,然而生技製造的規範嚴謹也使得進入門檻高,智慧自動化環境監控設備導入不易。
工研院首創國內第一台智慧空氣採樣機器人,結合符合生醫法規要求的遠端管理系統,具有更省力、更精準與更智慧三大特色。因自動採樣可節省3-4成人力負擔,更省力;可以更精準「抓住」採樣飄在空中不易被捕捉的金黃葡萄球菌、芽孢桿菌等細菌。可以針對工廠打造客製化智慧環控即時地圖判別汙染區域,立即展開清潔更智慧,目前正攜手達明機器人合作打造第一台MIT生醫工廠等級,商用空氣採樣機器人。
軟管手術機器人 肺癌手術不迷航
肺癌蟬聯臺灣10大癌症首位多年,使用內視鏡手術時,由於肺部內的支氣管錯綜複雜,好像樹枝不斷分岔,醫師在手術當下可能出現「迷航」、找不到路的問題。工研院開發的軟性管狀醫療手術機器人,結合快速3D建模,以及AI輔助導引手術路徑,醫生可在遠端遙控機器人,準確到達病徵位置。
軟性管狀醫療手術機器人搭配不同的醫療器械可以進行,如熱消融、噴灑幹細胞,或是進行組織採樣等治療;採用快速拆裝模組時,更可適用不同管徑內視鏡,包括規格外徑2.9mm/工作孔道1.2mm領先國際的極細支氣管鏡,可以更深入支氣管末端,採樣範圍更大,提高操作效率,縮短醫療流程所需時間。
軟性管狀醫療手術機器人目前正進行前臨床實驗, 2024年榮膺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未來將可應用於醫學機構,建立訓練機制、平台以及組織回饋資料庫,也有機會應用在其他器官的手術治療上,開拓新的智慧醫療應用市場。12月8日下午四點前在南港展覽館一館4樓N614攤位盛大展出。
延伸閱讀
- 所羅門 x 輝達 打造先進機器人應用
- 深化高階智慧製造 臺德鏈結智慧未來
- 仿真手工具AI機器人 TAIROS亮相
- 訂規範拓商機 自主移動機器人組聯盟
- 工研院智電農事機器人 加速農業轉型
- 國研盃機器人高球賽 聯合大學奪冠
- TDK盃機器人大賽 明新正修分組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