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產學合作 開辦逾50年育才無數

圖左起為昔日臺北工專時期的建教合作大樓、現在以創新制度推動海內外產學合作的先鋒國際研發大樓。
北科大創校以來各時期均承繼優良傳統,持續在產學合作上投入心血,為國家產業創新、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圖左起為昔日臺北工專時期的建教合作大樓、現在以創新制度推動海內外產學合作的先鋒國際研發大樓。圖 /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創校以來整合多方資源,以創新制度推動產學合作,包括與台積電、義隆電等企業攜手成立國內科大唯一的半導體科技碩士班,獨步全台前瞻技術的研究總部,深耕AI、資安、智慧鐵道等學位學程,用教育帶動產學研發的科研產業平台,為產學合作樹立新標竿。

卓揆近日表示政府將大力推動產學合作,立法委員王世堅也表達對北科大長期推動建教合作的肯定,且為持續培育企業最愛人才,北科大校長王錫福說,前瞻技術研究總部廣邀義隆電、台達電、友達、福壽、光寶等企業夥伴進駐,引進業界先進觀念與實務思維,使學生能在研發現場直接對接產業、著手解決問題。

王錫福舉北科與義隆電合作研發新世代AI車輛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與智慧無人載具關鍵技術等;近年更接軌國際名校,與美國MIT合作成立台灣唯一城市科學實驗室,引領學生探索AI、機器人、資安等前瞻科技。

王錫福說,北科大一向是台灣關鍵技術人才的培育基地,在台灣百年來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累計培育十多萬位校友,在各行各業胼手胝足,推動社會進步。隨著社會趨勢及產業環境不斷變遷,產學合作始終為北科大的主要特色。

北科大前身為臺北工專,自1971年開辦建教合作中心,建教合作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並不侷限在校內師長,更多時候聘請公民營事業機構負責人與相關人士、企業界傑出校友擔任顧問,負責建教合作計畫的訂定、實施與成果檢討;建教合作內容涵蓋人才代訓、進修協助、技術合作、材料試驗等4大類。

其中,代訓人才的合作機構有政府機關、公營事業,所開設的班級數較多,每班招收20-50人不等;協助進修則由合作機構推薦優秀人才進修並獲得學位;技術合作與材料試驗是與企業或研究單位共研技術問題優化或受託材料試驗與試驗分析。

菸酒公賣局民國73年與臺北工專補校合作電機科建教班
臺北工專1987年畢業紀念冊,留存菸酒公賣局民國73年與臺北工專補校合作電機科建教班,齊力為產業培育技術人才。圖 / 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表示,根據1981年出版發行的臺北工專建校70年、建教合作10年特輯記載,臺北工專1971-1981年共開辦二年制專科37班、903人,短期專業技術訓練班515班、學生15,515人,對產業發展做出貢獻。當時,北工提供專業課程為許多合作機構員工裝備專業技能,獲得升職機會。以73學年度補校電機科建教合作為例,報考專班的194人中,有41名大專畢業,連續三年犧牲周末休假時間,只為在北工進修以獲得產業實用知識與技術。

依據1985年1月25日《聯合報》報導,菸酒公賣局當時員工中,大專畢業生與高職以下畢業生同樣負責包裝等不需特別技術的工作,為減輕大專畢業生的挫折感,鼓勵大專畢業生不要拘泥文憑,進修多拿一張「工專」文憑。在此背景下,公賣局率先與臺北工專建教合作,考選工人進入化工科或機械科專班,於週間晚間上課,因此有60人取得臺北工專建教中心的結業證書,並經教育部備查獲得化工科或機械科二專文憑,其中,37人因此晉升「技佐」。

北科大表示,學校沿革從最初為培育臺灣工業人才而誕生的工業講習所,到昔日臺北工專開創並深耕建教合作,滿足社會發展所需培養出各領域實用專才,且成為臺灣經濟建設的生力軍,北科大表示,直到今天該校仍全力承繼優良傳統,持續在產學合作上投入心血,為國家產業創新、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