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池業三國鼎立 上游材料商獲益
今年開始,台灣電池產業鏈上游材料商:中碳、聚和、美琪瑪、康普等,可望受惠積極布局電池芯廠的台塑、台泥與鴻海三大集團,帶動新一波成長動能。
台泥旗下能元集團已宣布興建全台最大鋰三元電池芯廠;台塑新智能也將在彰濱工業區新建磷酸鋰鐵電池芯廠;鴻海集團在高雄基地則聚焦在磷酸鋰鐵與固態電池。其中,台塑集團在電池原材料的佈局,從鋰鐵正極材料、電解液到隔離膜用的PP與銅箔、鋁塑膜,可說掌握超過七成原材料供應,具有相對競爭優勢。
台灣電池產業至此算是正式進入三國時代:承襲過去產業發展路徑的台泥集團(魏)、藉電動車進入市場的電池業新興勢力鴻海集團(蜀)與結合四大門閥財力雄厚的台塑集團(吳)。
至於其他電池業者,目前看來頂多只算是地方強權或已結合外來勢力,不再算是台灣廠商。面對全球這波電池產業大局,大家得各憑本事,好好擬定策略,最後誰能勝出仍屬未定之天。
產業投資第四波 固態電池揭序幕
個人認為,目前是台灣電池產業投資的第四波,更且今年固態電池時代也將正式揭開序幕。就過去30年的發展過程來看,簡單來說所投資的主要電池芯種類與代表廠商包括:第一波是耐能電池投入鎳氫電池、第二波能元科技投入鋰鈷電池、第三波鋰鐵電池以必翔電能為代表、第四波是固態電池以輝能科技為主。
電池產業的商機無限但危機也四伏,不過,長江後浪推前浪,期待台灣能持續有才人出來引領風騷。固態電池目前在台灣的發展,應該會是集團化作戰為主,不僅已然成局且開始招兵買馬、合縱連橫,目前所知至少有以下四組:
輝能科技:賓士+Vinfast、愛國者綠能:工研院+格斯科技、鴻海集團:芯量科技+美國SES 、台塑集團:美國國軒+明志科大。
輝能格斯兩新創 策略走向引關注
四組以外,其他目前沒有浮上檯面的,實力也不容小覷,但值得關注的還是輝能科技與格斯科技這兩家新創,未來的策略走向。
根據U-Car報導,輝能科技(ProLogium Technology)今年5 月宣布,準備注資 52 億歐元在法國建立產能 48 GWh 的固態電池超級工廠,預計從2024下半年動工、2026 年底投產,初期為3.4GWh。
先前輝能在桃園觀音的生產基地,也將在今(2023)年啟動首條固態鋰陶瓷電池量產線,目標年產能3GWh。根據外媒報導,輝能科技也有考慮透過特殊目的併購公司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SPAC) 的方式,尋求到美國Nasdaq 上市的機會。
相關媒體指出,格斯科技董事長張忠傑博士表示,該公司除鋰鈦氧與高鎳三元的軟包電池芯設計製造,也有電池模組研發團隊可應用電池芯測試數據做出配合應用的產品別與客戶需求的模組設計。
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務,同時可做到 ODM 以及 OEM等更多元化的電池芯製造方案。格斯科技在取得工研院固態電池技術授權後,往這方面發展相關應用並不意外。
重新再定位 謹防遭逢國家級對手
電池就像晶片,對各國而言都已經被視為戰略物資。因為,電池是發展電動車產業、電力暨儲能業的關鍵驅動因子,掌握不到電池核心技術與供應能力,不僅難在這兩大重要產業有全面競爭力,甚且將處處受制於人。
所以,台灣電池廠商要先思考自己的定位,如想進入電動汽車業或是全球的儲能產業,必須知道將面對背後有國家力量支持的中、日、韓,還有歐美正大力扶植的電池廠商競爭。
每家大廠投資規模都以十億美元起跳,研發人才動輒數百或上千人,產品與技術更不斷在更新,背後也都要有原料廠與設備商的協同開發。
不過,話說回來,如只以特殊應用與利基市場或以台灣內需為主,競爭壓力就會減輕很多,如此則可針對公司所需要目標市場做適切投資,找來特定人才建立自有專屬團隊。
因此,台灣電池廠商面對如此險惡的競爭環境,公司的策略與布局是非常重要的,就算現在台泥、台塑與鴻海這三大財團都號稱投資百億元,面對全球電池產業動輒上千億元的投資,又會有多大的國際競爭力呢?
留意產業下游 動力電池模組商機
最後,我想說台灣在電池產業最成功的投資案例:新普、順達與加百裕這三家模組廠,年產值總額就超過新台幣壹仟億元,而且每年都賺好幾個資本額。
因為電池芯的生產製造是高投資、高技術門檻與高風險的,沒有國家政策力量的支持,很難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台灣模組廠善用國內ICT優勢,結合日本廠商優質電池芯,開創出成功的商業模式。
我認為台灣在產業下游的電池模組投資算是很成功的,將來還可以再往動力電池模組發展,只是需要有內需市場來配合,才能夠更順利走出如同以往的發展道路。
浩永國際與策略風知識新聞網等單位,將在9/22(五)舉辦投資策略說明會,提出以SPAC為核心的“Top Down"與“Bottom Up"兩種投資策略。舊雨新知歡迎蒞臨交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