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wC 昨(13)日發布2023資產與財富管理革命調查報告(Asset and wealth management revolution 2023: The new context),內容針對全球500位資產經理人與機構投資人進行調查,並綜合PwC最新的產業前景預測。
資誠金融產業服務營運長吳偉臺表示,資產與財富管理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衝擊,除外在政經環境影響,數位化轉型、投資人期望改變,大幅整併與「零售化」(Retailisation) 等過去的產業關鍵議題將捲土重來,帶來新挑戰。
其中,全球資產財富管理業掀起整併風特別值得關注。到2027年,全球有1/6的資產與財富管理公司可能被併購或從市場上消失,恐創歷史汰換率兩倍新高。
73%資產管理公司考慮與同業合併以拓展新市場區隔、提升市占、分散風險。因為,資產管理公司在追求經濟規模時,也面臨來自成本與市場競爭的龐大壓力,迫使業者考慮合併。
2022年對資產經理人是相當艱困的一年。儘管如此,資產管理規模預期於2027年反彈到147.3兆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約為5%。PwC預測,到2027年,全球約有一半的共同基金將由前十大資產管理公司控制,高於2020年的42.5%。
為提升投資績效,業者將透過引進科技尋求轉型。逾90%的資產管理公司已開始使用顛覆性科技,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
迎接AI 顛覆性科技與個人化指數時代
PwC預測,到2027年,由機器人理財所管理的資產總額將達到5.9兆美元,相較2022年的2.5兆美元成長兩倍多。
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陳念平指出,個人化指數(Individualised Indexing)日漸受到青睞,特別是對尋求稅負最佳化、ESG、因子投資(Factor Investing)以及演算法投資組合建構(Algorithmic Portfolio Construction)感興趣的投資人。
根據本次調查,近40%的機構投資人計劃在未來12-24個月內投資定制指數產品(Custom Indexing Products);近半資產經理人則計劃在其提供的產品中加入個人化指數解決方案(Individualised Indexing Solutions)。
直接指數化(Direct Indexed)的資產管理規模到2027年估計將成長三倍以上,達到1.47兆美元,約占總資產管理規模的1%,主動型ETF則預計從46億美元成長至1.1兆美元,占全球2027年ETF市場7.5%。
為提供財管客戶更便利與客製化服務,陳念平建議,業者應積極評估顛覆性科技與個人化指數投資商品的導入可行性,同時須妥善因應科技與商品所帶來的新型態風險。
陳念平強調,也必須思考科技應用在資料安全、資料管理與非預期狀況的處理方式,並對法遵、客戶與員工等面向,推動整體性的風險管理。
私募市場 資產與財富管理業成長動力
隨著全球經濟復甦,通膨與升息壓力獲得緩解,全球資產與財富管理業的收益預期於2027年反彈至6,221億美元,超越2021年所創下的5,994億美元紀錄。
PwC預期此一數字將由私募市場持續攀升的收益帶動成長,並將於2027年占全球資產與財富管理業收益的一半左右,高於2020年的37.6%。
私募市場於2022年占資產管理規模的10.6%,可望於2027年貢獻全球收益49.7%。另一方面,儘管被動式投資於2022年占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的26.4%,但預期2027年僅貢獻全球收益6.4%。
私募股權已成為財富管理業中超高淨資產人士重點投資的資產類別,資誠金融產業服務執業會計師陳麗媛指出,私募市場開放與投資配置轉變(如ETF需求增加)正在改變這個產業的競爭格局。
財富管理業者所以被私募股權吸引,主因是與其他資產類別相比,私募股權有更高的報酬率。然而,複雜性與嚴格要求,限制了以自身資源提供該服務的財富管理業者多寡。這也凸顯財富管理業者,通過合作或收購將私募股權納入產品組合以滿足不斷成長的重要性。
目的導向、多元共融與ESG成主流趨勢
陳麗媛表示,隨著資產與財富管理公司轉向採用目標導向式成長策略與擁抱ESG,業者開始在淨零轉型以及有助促進多元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DEI)價值等領域投入資金。
同時,市場上可觀察到新型態投資公司崛起,運用人工智慧作為技術支援、以客戶為中心準備在傳統資產與財富管理領域內或外的各資產類型上大展拳腳。
逾半數(57%)員工希望看到公司對經濟的影響力相關揭露,50%員工表示希望看到ESG資訊揭露。只有37%受訪者表示,雇主正在致力打造多元共融的文化。
即使挑戰艱鉅,資產財富管理產業已展現適應市場變化的韌性,在社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紛擾下,傳統資產與財富管理業正面臨關鍵轉型時刻。
吳偉臺建議,財富管理業者必須駕馭這些轉變,保持客戶的投資組合與投資目標一致,並試著適應新的市場環境,藉科技的力量、與新客戶、現有客戶間,建立起有意義的連結、招募多元化人才,提供卓越的客戶體驗,化危機為轉機,才能因應產業轉型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