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DP調查,企業碳排區分為三範疇,分別是直接產生的範疇一、間接能源使用衍生的範疇二與上下游供應鏈產生的範疇三。其中,範疇三佔整體碳足跡75%以上。據此,全球積極建構低碳供應鏈。目的在讓經濟活動與碳排、生態衝擊脫鉤,減少對環境與人類健康的負面衝擊。
PwC認為,企業在發展低碳供應鏈的同時,佈局綠色供應鏈與建立供應商夥伴關係,將是企業展現永續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尤其,全球ESG浪潮正帶來新一波管制,迫使企業須加大去碳承諾。「企業供應鏈減碳管理成為各國ESG重點項目,更是外銷導向中小企業必知的重點挑戰」。
什麼是綠色供應鏈?PwC給出的定義是,B2B或B2C的產品供應商,在原料、生產、運輸、儲存、配送、使用、產品處理等生命週期過程,注重友善環境的循環設計、生產過程要考量節能減排、採用環境友好的原材料、導入降低能源耗用技術,以減少資源浪費、污染排放的供應鏈管理方式。
隨著ESG浪潮的發展,企業在淨零轉型過程,除範疇一、二,範疇三的挑戰更成為企業新課題。在國際大廠帶動綠色供應鏈轉型壓力下,企業應攜手供應商將環境因子納入營運決策,以降低氣候變遷對整體社會和經濟結構影響。
PwC以品牌大廠蘋果(Apple)為例,在2030年前蘋果旗下所有產品,生命週期中必須達成碳中和。目前,蘋果產品產生的碳排,75%來自供應鏈。為達碳中和目標,蘋果要求供應商綠色轉型。要求供應商全面使用再生能源,更訂出《供應商行為準則》嚴格檢視供應商碳足跡與減碳成效,不符準則時將處分供應商,甚至直接終止合作關係。
台灣90%以上是中小企業,許多廠商為國際知名品牌代工,受到國際供應鏈的減碳壓力將越來越大,面對如此強大的規範力道,中小企業必續正面迎戰,加速減碳行動。PwC從建立透明的碳資訊管控制度、與供應商攜手解決碳排問題、建構供應商分類管理措施、善用綠色製程生產循環產品、推動綠色供應鏈生態系,提出建構淨零轉型競爭力的5項策略:
1.建立透明的碳資訊管控制度 設定積極減碳目標,包括設定排放基準、檢視既有供應商、淨零計畫與科學基礎的減碳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SBT)承諾等。利用碳盤查數位系統與能源管理系統,協助企業分析,找出重大能源消耗設備和製程,即時監控能源狀況,敏捷式調整,提升效能。
2.與供應商攜手解決碳排問題 掌握供應鏈碳排現況與熱點,將碳排指標整合到採購規範中、追踪績效,與供應商攜手合作解決碳排問題,橫向交流供應商的碳管理問題與技術,互相分享排碳數據,從中建立產品整體碳足跡,提升全面性碳排資訊透明度。
3.建構供應商分類管理措施 明訂綠色供應鏈的獎勵措施,讓組織淨零轉型更有力。
4.善用綠色製程生產循環產品 將循環經濟的概念納入產品生命週期,從源頭改變產品設計方式,落實綠色產品。調整原物料採購方針,將永續環境作為採購策略,降低生產中各種浪費,善用數位技術做到靈活生產,減少製造流程衍生出的碳排。
5.推動綠色供應鏈生態系 參與產業合作並倡議,提高產業影響力,攜手提高產業整體對環境永續標準,規劃適當的激勵措施,例如與供應商關係強度、供應商文化、脫碳成熟度與預期投資回報等,以擴大需求市場,用更大的市場規模來降低並攤提減碳造成的成本,以達到產業轉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