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秋:月圓人圓餅韻圓(下)

泡茶佐月餅
雖說月餅無言,卻總覺得屬於本土的老滋味,還是匯集山林雲氣精華的淡茶為宜,既不搶月餅風頭,也能解桂月心思,諸味溫潤平衡,自有說不出的愉悅。圖 / unsplash

印象中秋:月圓人圓餅韻圓(上)

送來的月餅少了,竟不鬧肚子了,也到了懂得賞味的年紀。老派情味的廣式月餅皮薄餡多,味濃重厚實,講究漸次湧現的醇厚,配上普洱,化去膩味。蘇式月餅如綺麗江南,脂濃粉香花柳拂情,小巧細緻,口感鬆酥。點水樓、祥鈺樓、紅豆食府,料真工精是個中行家。

台式月餅百花齊放,結合民間點心,混雜閩廈漳泉與客家技藝,開拓出一片翠紅絳紫: 綠豆椪、巧克力蛋黃、綠豆蓉蛋黃、蛋黃酥、鳳梨酥、咖哩酥、綠豆沙餅、芋頭酥、蔓越梅鳳梨酥、鳳凰酥、雪餅、檸檬蛋糕、雪藏冰皮月餅、冰淇淋月餅、巧克力月餅、麻糬月餅、Q餅、牛奶酥餅、松子酥……。

從一年四季賣到年節喜慶,內餡五花八門,組裝琳瑯滿目:月餅+茶葉、月餅+桔子醬、月餅+綜合堅果、杏仁桃酥,到巧克力+冰淇淋+月餅…充分反映融合多元文化的氣度以及與時俱進的創新活力。

***

不過總有些老店好滋味,是饕餮客心中最美且難能可貴的風景。

比起大宴小酌,糕餅藏的是更精巧的歲時味、吉祥味、人情地方味與禮佛虔誠味,也象徵經濟富足後的閒情逸趣,因此,這些點心多源於宮廷、官府、貴族世家。

紅樓夢「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菊花題」裡,襲人讓人給史湘雲送去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不僅要收集並將桂花擠去苦水、用糖蜜浸漬、糖燒鮮栗子粉,還須與蒸熟米粉、糯米粉、西湖藕粉、熟油、蜜糖拌合,蒸上四回,工序繁瑣,更重要的是尚得配合栗子與桂花的天時。

月餅品茗,搭配的茶飲,各有其妙。日月潭紅茶宜與清淨的綠豆沙入口,若配鳳梨、五仁月餅,不免如怒目金剛,互不相讓。早前人們喜平鋪直敘的綠茶或沈鬱渾厚的烏龍;追求時尚的人,獨愛繾綣的花茶;年輕人則胡亂牛飲啤酒、可樂、咖啡。雖說月餅無言,卻總覺得屬於本土的老滋味,還是匯集山林雲氣精華的淡茶為宜,既不搶月餅風頭,也能解桂月心思,諸味溫潤平衡,自有說不出的愉悅。

蘇軾〈汲江煎茶〉苦中作樂的豁達自在,演繹文人骨子裡的講究:「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那晚映照在水甕中的月色,小木勺注入江水煮沸的茶色,留待有緣山僧雅士寂靜賞玩。

***

除卻自清朝開始,已有三百年歷史的「北李鵠,南舊振南」,各地因月餅、糕點樹立名號的店家也爭奇鬥妍,靠近中秋節時慣常會被口耳相傳、被排長的隊伍與訂單喧騰,化為一股股年節熱潮。

羅斯福路百年台北犁記,風華底蘊是許多海外遊子懷想的滋味;板橋小潘蛋糕坊深居巷弄,卻因有經典款的蛋黃酥、鳳梨酥、鳳凰酥,一年四季天天大排長龍;開店僅四十餘年歷史的「佳德鳳梨酥」,現在已是出國與陸客瘋狂掃貨的伴手禮。板橋百年老店長興月餅的豆沙餅紅到要拿行李箱買;中和人的心裡,沒吃王師傅的餅就不算過中秋節,「金月娘」是餅舖招牌,綠豆沙和奶香味神態悠然,活色生香。

日治時期開始的豐原雪花齋綠豆椪(雪花餅),餅皮粉黃帶米白,綠豆沙細綿似粉,內心帶點鹹味,簡單朱紅印記,禮盒象徵性的雪花,守著數十年前的圖案,沒有太多新穎的設計感,憑藉老味道從在地紅到網路。

自豐原市區三角街仔賣糕餅起家的「寶泉」號,在日本東京「宝泉製菓本舖」,賣起大福麻糬,再以日式烘焙法及精緻的包裝紅回家鄉,代代經營,年輕一代改成小月餅加上文青包裝與說明,成功轉型。

細數這些餅店,或舒徐淡定,或燁燁放光,有的如秋天陌上,遍野花香,如士林郭元益、從府城經營菓子起家、在高雄發跡的舊振南,百年間數代傳承散葉、翻新展藝,喜餅、漢餅、月餅精緻典雅。有的無視浮光交疊,如彰化市三民市場對面的不二坊餅舖的「蛋黃酥」,則展現出普魯斯特式的纏綿悠長。

過節,過日子,求圓滿,依然是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望月,望月餅,等月圓,心底總有幅「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意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