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是全球發展方向,企業該如何趨吉避害抓住商機?大同昨(13)日針對相關議題舉行研討會。活動由歐洲能源交易所總裁Peter Reitz線上致詞拉開序幕,亞洲區總裁Ray Ang Zai Rui、大同董事長王光祥、總經理沈柏延親臨致詞,吸引超過300人與會,大同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簽定MOU與合作啓動儀式,為整場活動掀起高潮。
王光祥表示,此次簽署MOU意義非凡,顯示企業轉型進入開花結果階段。雙方同意多面向合作,包括共同分享在歐洲與台灣交易所交易的環境與能源類產品資訊,支持與協助台灣企業參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組織與舉辦論壇、研討會等活動在台灣與歐洲共同推廣碳市場發展。
綠色轉型 比數化轉型更迫切
大同集團由家電與電子起家,晚近更加積極發展資通訊與綠能轉型,再為百年企業注入新活水,在電力、再生能源、資訊系統與家電產業等事業多管齊下,隨著淨零碳排世界趨勢,集團綠能轉型有成,獲國際肯定,如今與歐洲能源交易所聯手打「淨零碳排」世界盃,可望掌握碳交易龐大商機。
沈柏延表示,大同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為台灣與歐洲碳市場發展提供企業端的連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扮演關鍵角色。他以台灣企業因應碳市場發展之策略發表專題,強調綠色轉型比數位轉型更重要,也更具時間壓力,企業界深深感受到這種急迫性。
企業碳定價 淨零轉型配套
歐盟碳市場發展較早,成為市場遵循的規範。德意志交易所資深顧問莫凌水針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現況、影響與商機提出報告。TALAG理事長、台北大學教授李堅明,積極推動個人社會責任的概念,他說,只有民眾願意以較高價格購買低碳產品,減碳才能成功。
李堅明主講台灣碳定價制度助力企業淨零轉型配套,提醒距2030年還有6年多,若未能減碳40-50%,温升難以控制。難度雖高,需要更大雄心去做。他強調,沒有不好的政策,但要因國情不同採取因地制宜的配套;要以良好的市場機制,創造賺錢的誘因,達到地球降温。
德意志交易所集團資深主管姒元忠表示,藉此機會直接對接台灣企業,希望提供好的金融工具。大同智能總經理黃允巍表示,企業過去並未計入碳成本,忽視這項關鍵因素,今後極可能造成由盈轉虧的結果。
大同智能 扮演能源轉型推手
大同智能扮演能源轉型的推手,黃允巍指出,過去拜訪很多企業都發現,空調耗能高達5成,馬達也是耗電重點,集團五大產品線加上大同智能多元綠能方案為最佳解。以IE4換成IE3馬達為例,就可提升25%效率。黃允巍說,大同智能同樣可以助力客戶節能、減碳,更能協助避免買到假的或錯的碳權。
李堅明說,出口企業要課碳稅,進口品也要收稅;出口創造經濟,但是否能夠轉嫁成本要看進口商與出口商如何談判。台灣一年出口歐盟240億,230億為鋼鐵,整體產品不到2%,看似不大,但多數出口商為中小企業,若獲利不到10%,對小企業碳稅衝擊算大。
碳權交易內涵 合作減碳產生價值
李堅明表示,碳權是人類還地球欠債的資產,除碳是根本。目前能源使用是企業最大碳排來源,取決於用電量與台電的電力係數。政府可做的事很多,除推動以大帶小,也依產業別建立訂閲式盤查系統。
新加坡與日、韓比台灣碳權交易所更早成立,交易量不夠大,價格不足以成為參考指標,他提出諸多建言,期待碳權交易所有價、有量,發揮功能。
李堅明強調,永續發展(SDGs)有17項指標,執行碳權可達到其中14項,顯示其價值。碳權交易的真正內涵是合作減碳、產生價值。各地減碳成本不一,可觸動更多低成本減碳行為產生。台灣為出口導向,企業不可能在台灣100%抵減碳稅,要有全球布局經營的眼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