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在地 越國際 臺科大國際營強渡關山

台東關山米國學校彭衍芳校長分享舊米倉空間再造心得。圖 / 臺科大提供
台東關山米國學校彭衍芳校長分享舊米倉空間再造心得。圖 / 臺科大提供

東亞都市及建築設計國際工作營因疫情停辦2年,八月初由臺科大輪值復辦,營隊成員來自臺、日、韓、中、泰等5國大學建築系學生。

今年首次打破以往營隊總在主辦大學所屬城市舉辦的框框,臺科大以台東縣關山鎭做為目標設計場域,期能激發東亞五校國際生,在不同建築風貌下也能從容利用所學與多元思維進行創作。

活動期間雖遇颱風攪局,仍澆不熄5支跨國團隊的熱情。臺科大教授邱韻祥表示,關山雖小但文化多元,行前教育與實地踏查後,各國同學對關山更有親切感。

尤其,這次工作營與臺科大USR計畫跨域合作,才能將50人規模的國際設計營,「強渡」到關山辦理,說明關山本身具有不容忽視的潛力。

17年來,這項國際工作營由臺科大、日本神奈川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泰國吞武里國王科技大學輪流主辦。

今年是疫後首次復辦,臺科大強調國際視野與在地連結,鼓勵國際生團隊創造並為關山鎮民社交場域進行空間設計與營造。

主辦人臺科大建築系主任邱奕旭認為,越在地、越國際,營隊參考關山鎮發展需求,設定親水公園、米國學校、關山老街,做為空間設計的三大場域,希望藉由跨國多元文化交流,激發各校團隊提出創新有感的關山空間設計。

國際營全程英語解說,舉凡關山市鎮、站長宿舍、舊火車站、福生堂、新生旅社遺構、黃宅、警察局等重要建築與老屋活化案例,在邱韻祥與建築史學者王珍珊博士帶領下,讓學員進一步體察關山歷史文化與國際臨場感。

韓國成均館大學李教授帶領學生紀錄關山小鎮市容。圖 / 臺科大提供
韓國成均館大學李教授帶領學生紀錄關山小鎮市容。圖 / 臺科大提供
王珍珊博士(右一)向國際工作營師生介紹關山舊車站建築。圖 / 臺科大提供
王珍珊博士(右一)向國際工作營師生介紹關山舊車站建築。圖 / 臺科大提供

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山家說,活化舊有空間是日本小鎮與台灣共同面臨的問題,到關山正可以提供年輕人發揮的舞台。

韓國成均館大學李教授身為外交人員子弟,兒時曾住過台灣但第一次到關山,他指出台灣原住民面對艱困逆境的勇氣,向來是韓國文化敬重的英雄故事,這裡的場域記憶值得強調。

臺科學生李宜璋、洪莘媛長駐關山,以半個在地人身分主動協助國際生認識場域。洪莘媛說,這次交流反思建築與場域間關係以及蘊藏其中難以割捨的情感,激發他開始思考如何延續歷史脈絡,強化關山在地特色,成為產業活化基地之一。

米國學校彭衍芳校長,說明學校食農教育的核心價值以及如何將荒廢的穀倉結構,以減法思維、農業生命週期觀點,改造成目前關山最具活力的地標,學員對米國學校多元化空間運用方式,同感興趣。

關山鎮長彭成豐感謝國際工作營對關山的厚愛;他相信,關山在越來越多人努力下,定能再次展現風華。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1條評論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